顯示具有 耳機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耳機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

為Beyerdynamic T1更換新接頭

        自從買了這支二手的T1之後,我一直對他6.3mm的接頭磨損的情況一直很介意...













鍍金層都有明顯的磨損,已經顯得暗淡無光,看來上一個用家經常的使用。 因此我決定要把它換個新的。話說回來,接頭為啥要鍍金呢?為了好看?金元素是活性相當低的元素,所以鍍金是為了保護裡面的傳導層金屬,防止氧化、或是手帶來的水氣而加速腐蝕。如果你問會不會影響音質。Well...鍍金的另外一個作用是改善接觸阻抗。所以可能有那麼一點吧。

T1原廠的接頭牌子是Neutrik,但這次我想換別的牌子試試。我看到有人改T1平衡接頭的時候使用了古河(Furutech)的接頭。我也曾經使用過它們家的Formula系列的USB線,印象不錯,就是很貴。所以我決定用這顆PF-704(G) 6.3mm(另有3.5mm),網上售價$450(大概可以買原來Neutrik 3顆)。實際拿到東西才覺得真是個大塊頭,重量也明顯比原來的重。外殼是鋅鎂合金,訊號傳導載體本身是銅。我猜它原本應該是設計給音響設備,否則這麼重,搭耳機是有點奇怪,不過反正插在設備上也沒感覺。
首先,分析一下它的內部接線:6.3mm從頭到底部分三節,依序左聲道(對應綠色線)、右聲道(對應紅色線)、地線。地線一共有4股,做法就是把它們全部纏在一起。對於PF-704和Neutrik對應到後面焊接線的部分完全一樣,所以照搬過去就可以,但未必其他品牌都是如此。還是要用電錶確認一下。另外我在用電錶確認位置的時候,似乎有些電流進到耳機的發聲單元裡,發出吃吃聲音。建議不要測太久,雖然應該不至於對耳機造成損壞。









  套上外殼就完成了。

最後確認,聲音沒有明顯變化,不過眼睛看著爽度上升。
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ATH EW9 評測

        這支ew9是我將要從研究所畢業時買的,也可以說是在研究所時買的最後一支耳機。雖然已經過了一年多,但遲遲沒有動筆寫評測,主要的原因是我手邊沒有適合的訊源。當初試聽用的是老creative zen,它早已入土為安了。另一個原因是ew9的相關資料已經很多,畢竟出來一段時間了,大家對他也不算陌生。所以本文也不會提到太多的評測心得。說到底我會想買它是因為想要有一個木殼耳機。請問有誰知道最便宜的木殼耳機是什麼?要多少錢?Targus的木殼耳機AEH02對它我不予置評。價位往上是ew9,再往上就是esw9,不過就是小耳罩式;所以目前最頂級的耳掛就是ew9。
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

替換akg 271s 的耳墊(三)

        為了兼顧耳墊穩固和聲音的通透性,我又將耳墊進行改良。將8個小洞的區域切出4個扇形,每個扇形約可容納2個小洞。安裝耳墊時要調整盡量避開小洞的部份。圖上中心的黑點是鉛筆的記號。


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

替換akg 271s 的耳墊(二)

上次將271s的耳墊改了之後又陸續聽了一段時間,每次再拿下耳機實往往會發現耳墊脫落,可能是耳罩內溫度變高造成雙面膠的黏性降低。目前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辦法能夠固定這麼小的耳墊,況且這麼小對於灰塵的阻隔效果並不是很理想,現在考慮改回9cm尺寸的耳墊。不過我決定在耳機那8個小洞的範圍區,在耳墊上開幾個小洞,以顧及聲音的通透性。

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Superlux hd662 in, philips shp895 out.

桌上型電腦的散熱風扇的噪音一直虐待著我的耳朵,甚至懷疑最近聽不太出好耳機的差別是否與此有關?總之,購入新耳機的時候又到啦。或者應該說把原來的phiplis shp895換掉。因為它是(半)開放式的關係,隔音效果很差,但聽流行音樂是很好的。對於接替者有三個要求:
1.密閉式,隔音要好但不能不舒適。2.耳機線要是拆卸式的,因為要長時間帶著不聽音樂,純粹當隔音保護聽力用。3.當然就是價格不能超過2,000,畢竟不是拿來認真聽的。綜觀各家耳機大廠,沒有符合所有條件的產品。舉幾個例子:sennheiser hd201($990),很便宜但它的線是做死的,不行。akg k44,線也是做死的,不行。ultrasone大部分的耳機都可插拔,但沒有一個是在預算之內。於是我開始往知名度比較低的品牌找,想到有支hd681的耳機在之前很hot,身價不高卻能出好聲。
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

替換akg 271s 的耳墊

如果問什麼東西會決定耳機本身的聲音呢?單體?耳殼?耳罩還是耳機線?還有一個東西位於耳朵和單體之間,我不知道叫什麼,就稱呼它為「耳墊」好了。以271s來說,耳墊和耳罩是分離的;但像ad400它就是耳罩的一部分。







可能有時候我會把271s的耳罩拆開清潔的關係,她的耳墊開始變得不平整。也許是心理因素,總覺得有些細節被吃掉了。用過很多方法都沒辦法把它恢復平整,於是我想是不是有其他的東西可以替代。市面上都找不到賣這種給耳機用的墊子,只好自己找材料來做了。我想需要先考慮它所扮演的角色。主要的的目的應該是阻絕頭髮或是灰塵進入耳機內部,特別是黏到振膜上。另一種可能是用於調音,以QP140為例,如果只是為了隔塵應該不會用紙來當耳墊的材質。若只考慮第一種情況,最理想的狀況是不用耳墊,然而不存在這樣的東西,所以使用的材料應盡可能的薄和透氣,原本的海棉墊也是這樣的特性。有些材料不是取得不易,就是不容易加工。最後想到它,幾乎每個人都有的東西。


光碟綿套的那層綿布看來是不錯的材料。原始的耳墊大小是直徑約7cm,但我想做大一點讓他更容易被壓緊在耳機上,所以我加大到直徑9cm。




271s的內在 (mm->cm)

因為棉紙太薄,用6B鉛筆畫出來的圓線太淡看不見,所以要用白紙墊在後面去剪就跟著被剪下來了。



切好的耳墊



完成!!


目前我只想到用光碟綿套,各位看倌友其他的建議嗎?


11/21更新


經過更長時間的聆聽後發覺,聲音的通透感好像少了一點,而且耳朵總有一股壓力,聲音好像也放不開。我想新耳墊做得要比原來大很多,如果反過來做小讓271的八個小圓洞露出來會如何,是不是有利於壓力的釋放?


因此第二代的耳墊直徑縮小為3.5cm,顏色改用灰色的不織布CD套,看起來比較不突兀。完成後如下圖,圖片因反光的關係,耳墊看起來是白的。

第二代耳墊

試聽的結果可說是完全符合預期,壓力不見了,聲音也變得更清爽。最直接的感觸就是耳朵比較輕鬆不容易疲勞。筆者覺得這樣的搭配勝過原廠的耳墊,也許真的是因為這些小洞允許更多空氣的流動,降低了壓力也提昇了空氣感。

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

FubarIII+簡單穏壓

自從在音響論壇網站看了幾篇關於電源品質重要性的文章後,就覺得有必要關心一下我fubarIII所吃的電(根本就是沒事找事做!!)。研究室放眼望去,靠著延長線前仆後繼將寶貴的電送到我桌上。中間接了好幾台電腦不說,還偶爾的跳電給你看。雖然fubarIII不太可能因為電源變好就連升三級,不過在這麼糟的電源環境下,努力多少還是有回報的吧?網路上有人推出一些穏壓套件在賣,但我懷疑用在fubarIII是否符合成本效益。小弟在電子電路方面沒什麼認識,再加上口袋深度有限,於是就上網查了個簡易穏壓電路圖DIY一下。
電路所使用的穏壓IC是NS的LM317(本來要用LM117的,結果買不到),也是資料參考自NS網站上的datasheet。
http://www.national.com/JS/searchDocument.do?textfield=lm317
根據輸出電壓的計算公式:Vout=1.25x(1+R2/R1)
fubarIII標示的是DC24V,實際量測adaptor輸出電壓是24.5V左右。還是採用24V去計算,得到R1用200歐姆,R2用3650歐姆(照算是3640,剛好有賣一顆3650就用了)。

沒錯!! 只要決定這兩個就可以了,其他跟著datasheet做。

也就是理論上來說,就算Vin超過24V,LM317還是會穩定輸出24V給你,但若是Vin小於24V,他會輸出一個比Vin小約1V的電壓給你。

除了穏壓電路外,還要一條電源線。
需要2個2.1 DC公座和母頭:2個公座在穏壓電路上分別做為電壓輸出跟輸入。再用一般喇叭線做一個兩都是母的電源線,負責把穏壓後的電供給fubarIII。
所有材料100元解決。
從光華把所需的電子零件買回來之後,先插到麵包板上測試。結果輸出電壓約23.5V,嗯....應該可以接受。
接下來就是把它銲到PCB版上。經過一團團毒氣的薰陶之後,簡易的穏壓電路就完成啦。

正視圖

側視圖

試聽設備:附贈的adaptor->自製穏壓電路版->自製電源線->fubarIII->小張的純銀usb線->271s(opus1)
software:foobar+ASIO4ALL

聲音變得比較亮,原本像是有一層薄紗在上面,現在聲音變得比較生動,也就是耳機的動態表現更好了。但是在聽中島美嘉的歌,原來的朦朧美還是比較有fu。
音場方面則沒啥變化,一如他監聽的個性。
提醒一下讀者我的FubarIII的OP是更換過的,詳見我的耳機探險之路。
猜想當初換了OP改變卻不大,可能是新的OP耗電量更大,而原始的電源無法供應。
個人認為FubarIII這時才真正發揮出271s應有的實力,當然如果接上管擴還可以表現得更好。
後續~

之前提到變壓器輸出的電壓只有24V,導致穏壓IC沒辦法把電壓輸出在24V。
所以把電壓器換成更高輸出的電壓似乎是一個辦法,當然也可以考慮用DC-DC的變壓IC。
大部分的變壓器輸出電壓不是太高又是不夠,終於找到一個30V1A的,狠心花了三百多塊敗下來(好貴,敲我竹槓)。也因如此如果把它直接供給穏壓IC的話,雖然不會爆,但溫度一定很高,所以我又再多加了個降壓的線路(見下圖黃色框部份)。主要是靠27V的Zener diode,把要輸出給穏壓IC的電壓控制在27V。由於對一般電阻功率太大,故用10ohm 10W水泥電阻用來限制輸出電流。



再找個窩給他住(還是蠻醜的XD),最後跟FubarIII來個疊疊樂吧。

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

MB QUART QP160 串高阻線

看到對岸的網站有人推薦這支耳機,說它是該價位音色最正確的耳機。在好奇心的驅使和一時的衝動下,雖然試聽的時候感覺怪怪的還是買了($2500~2800)。一開聲,是一種很輕很輕的聲音,又尖又薄,中頻人聲相當糟糕。中島美嘉聽起來像是重感冒一樣,聲音沙啞。它高頻的量偏多,讓人覺得刺耳。若想開大聲聽清楚其他頻段的聲音,音壓又感到很重。唯一不錯的是它的低頻,量剛好,下潛夠深。正考慮要不要以二手佛心價賣出的時候(搞不好送人都沒人要),突然想到之前在PTT耳機版有人在討論高阻線。它通常是用來抑制高頻雜訊用的,我現在不正是嫌高頻過多嗎?於是就跑去電料行買了3顆/1元的100歐姆的電阻。加上手邊有之前學長送我的OFC轉接線,把母座拆開在左右聲道各串上電阻,把他們焊接起來。上FubarIII來聽,高頻的確有減少,但聲音也小了不少;大約要多開兩格才能達到原來的音量。即使如此,中頻不足仍不能讓我滿足。奉勸各位,它真的是很奇怪的聲音,別亂買。否則就用「德國手工製造」安慰自己吧。
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

Denon AH-D501入手

筆者一向將耳機放在桌上使用FubarIII作為訊源,工作到一半就隨手拿起來聽個十幾分鐘再放回去。舊有的耳機是ath ad400,但它的體積太大,在桌上顯得有點"礙手"。加上它的重量透過翼狀墊壓著頭,不是很舒服。因此想在同價位中尋找其他輕便、帶起來舒適的耳機。Denon AH-D501就出現在我桌上了。
有銀黑兩色,我是買黑色的。乍看之下還滿有質感的,近看就有點傷心:在它活動支架上有一條塑膠分模線,最上面的支架也可以看到一排小圓圈的成型的痕跡,應該是要被磨掉的。
不過D501是我帶過最舒服的耳機,它的耳機墊很軟,雖然是全罩密閉式帶久了只是感覺溫溫的而已,隔音性則是一般。主線有1.3m長,方便我放在手邊聽,另附有1.7m的延長線和小轉大接頭。
聲音滿有特色的,聽起來像在劇院裡,聲音從遠處擴散而來最後消失在空氣中,稍微有種空曠感。
走向方面比ad400中性、比較淡,他在低頻的量方面有所增強,我是覺得太多了一點,稍微干擾了其他頻段的聲音。而且低頻的控制力不佳,聽大鼓往往是轟隆轟隆成一片,在這價位原本就不太好要求吧。拿來聽流行樂、ACG、電子樂都不錯,人聲則勉強。古典、大編制就完全不建議了。

總的來說它的表現算是對得起它的價位,對於重視配戴感的人在這個價位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

售出SJ5購入AD400

可能是因為頭比較大所以屬於小耳罩式(壓耳式)的SJ5對我來說太緊了,戴超過半個小時耳殼就會很痛。於是就把用了不到三個月的SJ5以友情價$500賣給同學。我這個人就是物極必反,不顧場所的噪音硬是要買開放式的大耳罩。其實舒服、隔音又好的密閉式耳罩真的很少。ATH ad系列的耳機一向是舒服出了名的,此系列我知道的有ad300、400、500、700、1000、2000。既然是要替換並非升級,價位不能差SJ5太多,所以選擇了二手的AD400。它應該是我帶過最舒適的耳機了,跟SJ5的夾耳有天壤之別,3D的蝶翼分擔的部分耳機重量而不是全由耳罩撐在耳朵上。畢竟是開放式的,音場比SJ5遼闊許多,音質則好一點點;不過兩者的走向都是充滿"鐵味"。到底什麼是"鐵味"?我覺得就是電子味。用小鐵聽一般流行音樂真的不錯,尤其是把日本女聲修飾非常有味道。所以就女聲而言,ad400要比271s好聽。但是,小鐵耳機(此處有以偏蓋全之嫌)在表現任何樂器則完全輸給同級其他廠牌的耳機了,這是小鐵最大的弱點。此外,雖然女聲表現得不錯,但聽久了會膩再變得厭煩-怎麼老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味道!?我聽過ad400、ad700、a900(密閉式),甚至ad2000都是這種有點讓人膩的味道,這跟run不run開、等級無關,這就是小鐵家的特色。喜歡他的人就非常喜歡,討厭的根本就連試聽都懶。我聽過比較沒鐵味、比較均勻的就數M50了。
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

我的耳機探險之路(3/3)FubarIII

原廠的FuabarIII的聲音對271s而言太冷了,所以我把他的DAC得主放大器改為AD8620,DC SERVO 改為2604。聲音的純淨度明顯提升,聲音是有變得暖一點,但還是不夠。
基本上FubarIII是一個DAC+AMP的組合:訊號先從USB傳輸線進到DAC轉換成類比訊號後,再經內部的一條橋接線到AMP作訊號放大。我本來還想換這條橋接線,但它好像一端被銲死在DAC上。除了3.5mm的耳機輸出孔之外,也有line out的孔再接耳擴。
既然換OP還不足以解決我的問題,我就把Opus1一代線升級成二代線。差別在於接頭的地方添加了金和銀。將一代線季去替換,前後約一個星期,二代線就寄回來了。接上去後,聲音有種迷濛的感覺,人聲尤其明顯,多了一種韻味,原來的乾、冷完全消失,音場也充分發揮出來。暖聲似乎和細節(解析)總是相衝突,雖然聲音變暖了,一些細節也變得沒那麼明顯,不過還是聽得到。
這就是我目前的耳機系統啦~還算滿意(?)

後記
耳機探險之路發生在短短的四個月間,這中間的奔波、爬文的辛苦都變成一種回憶。只是一個新手就栽得這麼快,一口氣弄了這麼些東西。不過我栽得快,也醒得快。現在是冷靜不少,一方面小朋友都已一去不回,再者在過程中發現玩耳機固然很有趣但畢竟有限,倒是處理聲音方面的知識如類比、數位訊號處理才是無邊無際的藍海(當然也是敗家的海)。決定現下先好好充實知識再說。
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

我的耳機探險之路(2/3)AKG K271S

271現在是我的主力耳機(就是關於我的那張圖),適合聽大編制、場面開闊的電影配樂,用來看電影也不錯、New Age 、古典人聲、小提琴的聲音表現最好。
當初主要是看上271的隔音性,因為實驗室中機器會發出嗡嗡的聲音,sr125沒辦法阻擋這些噪音,音樂開大聲很容易累對耳朵也不好。五月在音X試聽時,該價位中他聽起來音場最好,一些細微的聲音也可以聽得很清楚(這就是監聽耳機嗎)。之前SR125聲音活潑明亮,但音壓真的蠻大的,聽個二、三十分鐘就要休息一下。271聽起來就蠻自然的,尤其聽NewAge,潺潺的流水聲有歷歷在目的感覺阿。音X試聽的271真的很好帶,可能是被戴到鬆了。新機還蠻緊的,號稱是手工縫製真皮耳罩又熱,不過在冷氣房裡應該還好。算是為了隔音性犧牲舒適性。目前也沒考慮換耳罩。

好啦,買回來後用五元硬幣(用來撐開靜音裝置)經過100hrs的Run in後......坦白說聲音實在令人失望。使用的訊源是NB+Creative Live 24bit USB直上,那聲音就是乾、扁,人聲尤其明顯,音場有啦...比125好一點。我知道不可能跟音X的CEC座機比,但怎麼會差這麼多呢(有點對不起他的價位),聲音一點也不令人愉快,我還寧願回去聽我的eq88。於是我開始考慮換線+提升訊源。

首先,把線換成魔豆線Opus I 2m,為什麼不換OpusII? 因為沒錢。而且這樣線都比耳機貴了XD。哇!好硬的耳機線,要留很大的空間放線,而且有很嚴重的麥克風效應。耳機線的摩擦聲都會傳耳機裡。我根本沒辦法好好的聽。後來我把線繞成圈後,再用膠帶在幾處纏繞起來。這樣就不會身體稍微移動一下就有咚咚的聲音。嗯? 是6.3mm的,順手把125上的品X老闆送我的轉接頭拿過來用。
訊源不變,接來聽聽看。怎麼會這樣~~
我錯了嗎,聲音竟沒有明顯的提升!!這跟在AA上看到別人的心得都不一樣。雖然真的有比較開闊一點,但聲音還是好像被一層什麼東西矇住的感覺,難以擺脫。難道我的訊源爛到這種地步,271不過才55 ohm,應該不至於會推不動才對。不管,升級訊源。
分別試聽了audiofire2和 fubar3。audiofire2是在我換線之前去聽的。它修正了271偏冷的聲音,讓她聲音變得甜得剛剛好(有人說是音染?),聲音也很乾淨。它需搭配額外的驅動程式才能用。不過索價太高(我有問到6k出頭)買不下手。過了一個多月後,線也換了。當時(七月)剛好正值fubar3剛推出特價中,於是趁著回南部順道去品X試聽。因為不想多帶東西,就用老闆的271。感覺上fubar3讓他變得更冷,底噪也比audiofire2大,聽了快一個小時就回南部了。fubar3是cute battery+fubar2也就是訊源加耳擴,audiofire2就只有訊源(雖然他真得比較好聽)。fubar3聲音走向不對可換OP解決,ㄏㄏ好像很好玩...
再跑一趟,fubar3就出現在我桌上了。接上我自己的換線版271,果然不錯,變得更冷了。fubar3沒有意外的把魔豆線的功效抵消了回去。。直上舊訊源(creative)和fubar3做比較。接上creative,換線之後的成效發揮出來了,韻味、音場、聲音的彈性都明顯提升,但聲音明顯不及fubar3紮實、乾淨。....待續
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

我的耳機探險之路(1/3)Grado SR125

要算真正開始進入耳機世界,應該從買了grado sr125開始算起。其實,更早還花了七百多買akg k12p(我知道買貴了),但我想就不用提了吧。沒有在玩耳機的人真的很難理解為何一隻耳機要超過一千,我是個過來人,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,可是只要聽過三千以上的耳機,你就會覺得以前那些耳機(真的)全是垃圾。還記得掙扎了好久,才在高雄買k12p。每天聽完後還小心翼翼把他收進捲線盒裡(耳機還有盒子,真是太高級啦),但現在他被塞我抽屜的一角再也沒出來過。
Grado(有人稱歌德,但她是美國牌子)系列的耳機因著低阻抗,sr系列、rs1、rs2都是32歐,簡單的設備就可以推動。原則上耳擴對音質的影響不大,只是用來調音。因此,許多人的入門耳機都是grado sr80。這款經典耳機應該說在該價位(三千出頭)打遍天下無敵手,既使不想玩耳機單純想享受音樂的人也該擁有一隻。她的聲音澎湃有力,聲音亮熱情奔放,聽流行、搖滾會很爽,因為他反應很快,所以樂器節奏分明。不過由於Grado的耳機大都是開放式的,所以別人會聽到你的音樂,你也會聽到外面的噪音。另外有人嫌他醜,的確他不像高價耳機,雖然單體一級棒。也有人覺得他帶起來不舒服,因為壓耳式的關係。不過我想這是見仁見智,只要把金屬調扳成ㄇ型(我的情況),再把海綿拿去泡水再晾乾,連續三次就很好帶了。
路人:「既然sr80這麼好,為什麼你的入門機是sr125,硬是高了一級?」ㄜ...我對大奧發誓,那真的是意外。話說那天我誠惶誠恐,在品嘉門口徘徊了兩次、錯過一次。店面看起來好高級喔,這是窮學生應該進去的地方嗎。曾老闆是個很阿殺力的人,問明我的預算先推薦我聽sennheiser hd555。對從來沒聽過好耳機的我而言已經非常好聽了,但其實低頻的部分多且糊。後來又拿出sr80給我比較,一帶上他,那還用比,sr80大勝。但她的價格超過了我的預算。心中正在躊躇的時候,有個像是同業的人來向老闆調貨,就是sr80。於是老闆把我原本在試聽的支包起來給那個人。我想sr80好像真的蠻熱門的,就表示我要買sr80,可是老闆說:「哇!80剛才那個就是最後一隻了。要不要試試125,應該會比較好(擺明就是裝傻加勸敗)。」嗯,低頻控制的比80要好,可是價格多了一千塊。但我又不想再千里迢迢跑一趟,一咬牙。我的入門機就是sr125了。對喜歡聽流行樂、熱情澎湃聲音的人誠摯建議:直攻sr325i。低音又Q且控制得很好,聽說還可以換線。
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

ATH SJ5入手!!

之前我都是用Ultrasone Hi-Fi 15G來接我的mp3,睡前躺在床上輕鬆的聽一下音樂或廣播,但其實15G的低頻量非常多。拿他來聽搖滾、POP比較刺激的音樂會很過癮,享受低頻在耳邊蹦蹦叫的快感。再加上在工作時最常聽的eq88服役了三個多月,它也是我使用最頻繁的耳機,我對他有種「特殊情感」。第一、就千元以下耳機來說,它的C/P值極高,表現完全不輸給另一C/P值天王elite 840。這並不是說他聲音有多好,而是在眾多千元以下耳機中能發出這種聲音是很難得的(不過當時也花了近千去買)。第二、它停產了...。總之,即使它還很年輕,我還是要強迫它退休,把它收藏起來。


被強迫退休的eq88


為了兼顧舒適性與便利性,我把賣掉15G的錢(近五折~泣)拿去買了可折式算密閉式的小耳罩- ATH SJ5。







從價格來說,SJ5不到$1,100,而15G可是要1,800根本就是降級。但是一支不喜歡的耳機的價值是零。剛開聲的時候,聲音就是破,隔音還可以。經過十幾個小時的run-in聲音開始有點像樣了(其實之前有在音悅試聽過,用Corda Aria和不知名CEC的座機XD)。不過可能還需要二十幾小時才會穩定。所以目前我還在用ZEN run它,巧拙未分。

又十小時候,破的情況改善,只是聲音悶,低頻控制略散,吉他刷弦聲表現佳。

p.s. 後來大約run了200hrs後聲音才像ATH的特色。比起eq88在音場、低頻的量都有顯著提升。只是帶二十分鐘以上耳殼就開始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