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2014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』在12/15日舉行。會中兩岸重量級的企業大佬群聚一堂,包含張忠謀、馬雲等也參加。馬雲說希望給年輕人創業技術資金相關的支持,並鼓吹聯合企業大佬成立一個青年創業基金,其中包含了企業責任的觀念。這不是臺灣一直在强調的部分,現在卻是由一個大陸企業的經營者來教我們。臺灣的企業大多屬於中小企業,維持本身的營運已經是一件難事,如何還有餘力去培養人才。幾個大型企業昧著良心忙著用污染環境、低廉的工業材料來降低成本,根本沒有人去想世代交棒和企業責任的問題。開闢一個有利於青年創新的商業環境,應該是企業的責任,也是良性循環的結果(比如像是矽谷)。然而臺灣的企業沒有做到,政府寄望不上。
有人說臺灣存在仇富的危險,例如最近立法院正在討論的『股市大戶條款』 、『房地合一稅』都是針對有錢人來的。前陣子由一位法國人寫的『21世紀資本論』,表述資本利得高過經濟成長的獲利是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的主因。有人解讀這也是針對富人開刀,把有錢人的錢分了,拉低有錢人。我認爲稅必然有一個上限,因爲邊際效益的關係,否則誰要打拼賺錢?課重稅的對象不是所有有錢人,而是利用資本獲利的人。比如炒房地產、炒地皮這些人。投資股票、投資產業我覺得並不是主要的目標,它們都是願意承擔產業的風險(高風險理應獲得高報酬),並且帶動經濟發展、提高就業率的行爲。我的看法是如果這些資金在臺灣不願投入股市、不願投資產業,而衹是利用土地本身的稀有性來炒高價格獲利,那麽即使匯出資金我認爲仍是利大於弊。
我不認爲臺灣有明顯仇富的現象,正確的說應該是世代正義的問題。整個社會政治、經濟都由一幫老人把持著,卻沒有慢慢交棒,逐漸培養交班的過程。當然會出現人才斷層,年輕人沒有辦法崛起。
What to Do???
我認爲要靠現在臺面上的這幫大佬或是政府並沒有太大的用處。最好的就是秉持『創業精神』。職業生涯上來説並不是一定要出來自己創業,即使在公司組織内也要隨時有這樣的精神。《3年後,你的工作還在嗎?》的作者提到,他進到公司的第一天,就有離開公司的準備。即使離開組織,仍能依靠自己的技能/口碑活下去。除了一般概念上的商業創業外,政治上的青年參政風潮也是其中一種形式。過程中難免會有不穩定的情況,就要看整個社會是否有積極向前拼的氛圍,我相信臺灣人有能夠容忍這樣不確定性的勇氣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